单弦的艺术特点

历史文化 3个月前

单弦在清乾隆、嘉庆年间兴起,形成于清代末叶。曲牌众多,曲调丰富,反映现实生活,自单弦票友随缘乐以后,出现了德寿山、全月如、荣剑尘、常澍田、谢芮芝等名家,他们推动了单弦艺术的发展。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单弦的特点。

单弦的艺术特点

单弦有两种主要演出方式:一为自弹自唱;二为一人站唱,以八角鼓敲击节拍,另一人操三弦伴奏,原称“双头人”。前者出现在在山东快书形成早期,到了民国初年演变产生一人站唱、一个伴奏的第二种演出方式。除此之外还有单弦对唱、牌子曲群唱、单弦联唱等形式。单弦演出过程中还融入了昆曲、京剧中的一些动作,形体表演丰富。

单弦的艺术特点

单弦曲牌有的似说似唱,有的半说半唱,都比较活泼、跳跃,朗朗上口,能容纳更多的唱词,便于演唱故事,丰富了牌子曲音乐,形成了曲牌联缀体的音乐结构。单弦曲牌的文体有长短句、上下句两种,以长短句为主,并常用三字头、垛句、嵌字、衬字等。解放后的单弦表演还吸收了许多新民歌,如汾河水、乱鸡啼等。在唱腔设计上,昂扬豪迈、铿锵有力,富有时代气息。

在伴奏方面,传统曲牌的结尾由弦师接腔演唱,如云苏调接唱“依呀、依呀呀”,太平年接唱“太平年,年太平”,解放后逐步改用三弦伴奏音乐代替,使歌唱和伴奏浑然一体。

自司瑞轩编演中、长篇以后,则多根据小说改编成分本演唱的曲目,如《胭脂》四本等,为增加趣味性,常采用古事今说的手法,插科打诨,轻松活泼,极富特色。

代表曲目:

单弦的曲目内容有根据民俗小说改编的,如《胭脂》、《杜十娘》等;也有不少反映现下时期生活的曲目,如清末的《穷大奶奶逛万寿寺》、民国时期的《秋瑾起义》等。 表演形式方面包括单人表演、男女对唱、单弦牌子曲联唱、表演唱等。

牌子曲的曲牌,依功能特点可分为抒情、叙事两种。表演时按照不同内容的表达需要,选用曲牌。崇彝著《道咸以来朝野杂记》中说:杂剧中有排(按即“牌”)子曲一种,每段更换一调,故呼为杂排子。其调多至三十余种,所常用之名,有金钱莲花落、云苏调之类。开唱时必有数句,曰曲儿头,住头处曰卧牛儿,尾声非以快书、即以数唱结之,亦由慢而改紧,今之所谓单弦者,即拆之排子曲之余也。”单弦牌子曲的曲牌约有九十多个,常用的不足三十个,主要有:曲头、数唱、太平年等。

曲目内容早期有不少以反映清代风貌及旗籍子弟生活的,如《穷大奶奶逛万寿寺》等。也有一些由戏曲改编的,如《合钵》等。

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单弦牌子曲代表性的新曲目有《四枝枪》《好夫妻》《红花绿叶两相帮》《新五圣朝天》《城乡乐》《反浪费》《地下苍松》《天安门颂》《青年英雄潘天炎》《双窝车》《单枪赴会》《一盆饭》《星期天》《打箩筐》等。